45岁的李阿姨买菜时收到一张“国家级抗癌神药”传单,声称每天吃一粒就能终生预防癌症。
此“神药”唯一的缺点就是价格昂贵,一疗程需要3.98万元,总共服用5个疗程才能起效。
李阿姨觉得千金难买身体健康,就咬牙刷了一大半退休金。
当晚,女儿发现药盒仅印着“压片糖果”,于是连夜报了警,两个月后终于追回了钱款。
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,日常生活中关于防癌抗癌的骗局更是数不胜数,今天我们就来揭秘几个常见的套路误区。
许多保健品都标榜有防癌抗癌功效,例如宣称“抗氧化剂清除自由基,预防癌症”或者“植物提取物抑制癌细胞生长”,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。
所谓的热门抗癌成分如姜黄素、白藜芦醇、β-胡萝卜素等,基本只是在细胞和动物实验中显示出抗癌活性,而人体试验样本量小或结果矛盾,临床证据不足。
展开剩余88%此外,实验室中高浓度提取物可能起到抑制癌细胞作用,但人体口服后生物利用率可能会很低,效果大打折扣。而有些抗氧化补剂如β-胡萝卜素,过量补充反而有害。
一项研究指出,高剂量的β-胡萝卜素补充剂可能与肺癌风险增加有关。
比起盲目地花大价钱进补保健品,还不如多吃点新鲜水果蔬菜、多喝点茶,这些食物同样富含天然抗氧化剂,不仅物美价廉,身体副作用还几乎为零。
在不少人的观念中,发物会刺激肿瘤生长,所以不能多吃。
发物是中医概念,它指的是会诱发或加重疾病的一些食物,包括海鲜类、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、高蛋白食物如牛羊肉等。
实际上目前并没有明确证据表明,发物会促进肿瘤生长或复发。相反,如果过度忌口可能导致蛋白质、微量元素缺乏,不利于肿瘤患者的身体康复。
相比纠结能不能吃发物,我们更应该关注这些明确的致癌物,比如酒精和黄曲霉素。而对于特定人群(如过敏体质、术后患者),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性规避相关食物,但无需盲目扩大忌口范围。
在防癌筛查中,肿瘤标志物检测能起到一定作用,但局限性也很明显。
多数肿瘤标志物在癌症早期阶段浓度较低,难以通过常规检测发现,容易漏检。
部分良性疾病如盆腔炎、肠道炎症等非癌症疾病也会导致数值异常升高,从而出现假阳性的情况。
而且标志物检查可以覆盖的癌症也有限,像肺癌、胰腺癌等癌症就缺乏高特异性标志物,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。
对于大部分普通人群来说,还是以全面体检为基础,按需补充标志物检测。高危人群包括家族史、慢性炎症患者等需遵医嘱定期进行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。
多数癌症如肺癌、结直肠癌、肝癌早期无明显症状,一旦出现疼痛、出血、消瘦等症状时,通常说明已经到中晚期。
事实上
防癌没那么复杂
日常生活中做好这几件事
癌症风险或可以大大降低
很少人知道,在1900年前,肺癌其实是一种很罕见的疾病,当时全球肺癌病例仅有300个。随着香烟的流行,肺癌发展变得迅猛起来,发病率常年位居所有癌症榜首。
多项大规模研究发现,大约70%的肺癌病例可归因于吸烟。相比不吸烟者,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也明显高了5.75倍。
不仅如此,吸烟还至少和17种癌症相关,包括喉癌、食管癌、口腔癌、膀胱癌、胰腺癌等。
而戒烟什么时候都不晚!
戒烟1年后,患冠心病的风险大约是吸烟者的一半。戒烟10年后, 患肺癌的风险会降低到吸烟者的一半左右,患口腔癌、咽喉癌、食道癌、膀胱癌和胰腺癌的风险也会有所降低。
酒精则是另外一个重要促癌因素,它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1类致癌物,有明确的致癌性。
酒精进入体内后会代谢为乙醛,后者会干扰DNA修复并诱导基因突变,继而损伤全身器官组织。长期大量喝酒可能会提高6种癌症发病率,包括咽喉癌、食管癌、肝癌、胃癌、结直肠癌和乳腺癌。
因此非必要最好滴酒不沾,迫不得已喝酒应该控制在这个量。
肝细胞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,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占了肝癌病例的50%-80%。接种乙肝疫苗可通过预防病毒感染,大大降低肝癌发病率。
一项研究指出,接种疫苗可以最大程度降低33岁以下人群肝癌发生概率,保护率高达79%。
对于女性来说,接种HPV疫苗也有利于预防宫颈癌。
超过99%的宫颈癌与高危型HPV感染相关,其中HPV16/18型占7成左右。二价/四价疫苗可以预防70%-76%的宫颈癌病例,而九价疫苗则可以覆盖93%的致癌HPV类型。
防癌筛查虽不是万能,但没有这项检查却是万万不能。尤其是这三类人:有家族癌症病史、长期接触致癌环境的矿工、化工厂员工以及45岁以上的中老年,一定要注重做好防癌筛查。
总的来说,癌症防控是一场持久战,没有任何一种保健品可以替代戒烟酒、疫苗接种和筛查。与其花费重金购买“防癌神药”,不如努力落实好这3件事。
参考资料:
[2]Alcohol use and burden for 195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, 1990–2016: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. The Lancet, August 23, 2018.
[3]Bhatla, Neerja et al. “Cancer of the cervix uteri.”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: the official organ of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 vol. 143 Suppl 2 (2018): 22-36. doi:10.1002/ijgo.12611
[4] Hilary A Tindle, et al. Lifetime Smoking History and Risk of Lung Cancer: Results From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. JNCI: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, 2018; DOI:10.1093/jnci/djy041.
发布于:北京市拉伯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